荣誉背后的坚守:李仁用绿色技术书写生态答卷

荣誉背后的坚守:李仁用绿色技术书写生态答卷

 

 

在生态环保领域,李仁的名字始终与 “解决实际问题” 紧密相连。这位深耕污染治理一线十余年的环保工程师,手握 “国家环保技术进步二等奖”“全国生态环保先进个人” 等多项荣誉,却始终将 “让技术落地见效” 作为核心追求。从工业废水治理到农村面源污染防控,从矿区土壤修复到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,他用一项项绿色技术破解生态难题,在守护绿水青山的道路上留下了坚实足迹。

 

李仁与绿色技术的缘分,始于 2012 年一次触动人心的基层调研。当时,他以环保技术研究员的身份前往某化工园区考察,眼前的景象让他至今难忘:园区废水未经处理直排周边河流,原本清澈的河水变得黑臭浑浊,沿岸农田因污染严重减产,村民们只能靠外购水维持日常饮用。“实验室里的论文写得再好,不能解决老百姓的实际问题,也没有意义。” 这次调研后,李仁果断调整研究方向,从专注理论研究转向应用技术研发,立志攻克 “低成本、易推广” 的绿色治理技术,让污染治理成果真正惠及民生。

 

 

 

此后三年,李仁带领团队开启了 “实验室 + 污染现场” 双线作战模式。为研发工业废水处理技术,他们走遍 20 多个污染区域采集水样,在实验室开展上千次菌种筛选与培育,只为找到能高效降解污染物的环保菌种;为验证技术在不同水质条件下的稳定性,李仁曾连续一个月驻守某化工厂废水处理站,每天凌晨准时记录数据、调整工艺参数,困了就趴在监控室的桌子上眯一会儿。2015 年,他研发的 “工业废水生物强化处理技术” 终于通过权威验收 —— 这项技术不仅能将化工废水 COD(化学需氧量)去除率提升至 95% 以上,还能降低 30% 的处理成本,较传统技术更具推广优势。技术很快在当地 3 家化工厂落地,仅半年时间,周边受污染河流的水质便从劣 V 类提升至 IV 类,沿岸荒芜的农田重新种上庄稼,村民们拧开自家水龙头,终于能喝上放心水。

 

2018 年,李仁将目光投向农村面源污染治理这一难题。当时,某农业大县因长期过量使用化肥农药,出现土壤板结、水体富营养化等问题,部分稻田甚至因土壤质量下降导致减产。李仁团队深入该县 20 多个村庄,走遍田间地头采集土壤、水样,经过反复分析试验,研发出 “农业面源污染生态拦截技术”—— 通过在农田周边修建生态沟渠、种植水生净化植物,搭配微生物制剂改良土壤,构建起 “拦截 – 净化 – 循环” 的闭环治理体系。为打消农户顾虑,李仁亲自带队在村里建立示范田,免费提供技术指导,还承诺 “若因技术导致减产,团队全额赔偿”。秋收时节,示范田给出了亮眼答卷:稻谷产量较普通农田提升 8%,稻米重金属含量降低 20%,品质显著改善。看到实效的农户们主动要求推广技术,截至 2020 年,该技术已在该县推广 5 万亩,当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提升 12%,周边湖泊水体富营养化问题得到显著缓解,“清水绿岸、鱼翔浅底” 的生态美景重新显现。

 

 

 

技术落地从来不是一帆风顺,资金短缺、技术质疑、现场突发状况,都是李仁需要跨越的难关。2021 年,他在某矿区开展土壤修复项目时,遭遇了远超预期的难题 —— 矿区土壤重金属含量是前期检测数据的 3 倍,原定技术方案效果大打折扣。此时项目已投入大量资金,团队成员出现动摇,有人建议暂停项目减少损失,但李仁坚定地说:“矿区百姓盼着土地能恢复生机,我们不能半途而废。” 他带领团队重新制定方案,引入 “植物 – 微生物联合修复技术”,亲自前往全国多个苗木基地挑选耐重金属的超富集植物,反复优化微生物接种比例。为加快修复进度,李仁在矿区临时搭建的板房里住了两个月,每天工作 14 小时以上,白天指导工人种植植物、投放微生物制剂,晚上整理数据、调整方案。8 个月后,矿区 1000 亩污染土壤的重金属含量全部达标,修复后的土地上种上了经济林,还为当地村民创造了 20 多个就业岗位,曾经的 “废弃矿坑” 变成了 “生态林地”。

 

 

 

多年坚守换来丰硕成果,李仁的技术先后斩获 “国家环保技术进步二等奖”“行业绿色创新技术奖”,2023 年,他还被评为 “全国生态环保先进个人”。面对荣誉,李仁始终保持清醒:“荣誉是对过去工作的肯定,更是未来责任的开始。只要还有污染问题没解决,我的工作就不算结束。” 即便成为行业知名专家,他仍保持着每年不少于 6 个月的基层调研时间,每到一个地方,总是先走访污染现场、倾听群众需求,再结合实际制定技术方案,从不纸上谈兵。

 

如今,李仁的绿色技术版图仍在持续拓展。2024 年,他针对畜禽养殖污染研发的 “粪污资源化利用技术” 进入试点阶段 —— 通过特殊工艺将畜禽粪污转化为有机肥料和沼气,实现 “变废为宝”。目前该技术已在 10 家养殖场应用,每年可处理粪污 3 万吨,生产有机肥料 5000 吨,不仅解决了养殖污染问题,还为养殖户增加了额外收入。同时,他牵头成立 “绿色技术推广中心”,免费为中小环保企业和基层农技人员提供技术培训,至今已培训超 2000 人次,带动更多人加入生态保护队伍。

 

 

 

 

从实验室里的反复试验,到污染现场的日夜坚守;从一项项技术的突破,到一个个生态难题的解决,李仁用十余年的行动证明:真正的环保力量,不仅在于先进的技术,更在于 “久久为功” 的执着与 “为民服务” 的初心。这份藏在荣誉背后的坚守,既是他个人的生态答卷,也是新时代环保人用技术守护绿水青山的生动缩影,为更多人点亮了生态保护的前行之路。

关于作者: yft521

为您推荐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