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传统环卫遇上智能科技

库尔勒的环境治理新范式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浪潮中,环卫行业正经历从“人工为主”到“科技驱动”的转型。库尔勒市一三鸿达环境管理服务有限责任公司率先发力,将智能装备、数字化管理与绿色理念深度融合,不仅破解了传统环卫作业效率低、能耗高的难题,更以创新实践为库尔勒的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注入新动能,交出了一份亮眼的“绿色答卷”。

一、新能源装备:城市街头的 “零碳先锋”

“以前开燃油清扫车,一天下来又脏又累,还担心尾气污染。现在换了新能源车型,操作轻便,噪音小,连街坊邻居都夸好。” 驾驶新能源洗扫车的张师傅,道出了一三鸿达装备升级带来的变化。为响应绿色低碳发展号召,公司近年来陆续投入资金引进 15 台新能源作业车辆,涵盖洗扫车、洒水车、小型电动收集车等多个品类,全面覆盖路面清洁、垃圾收运等核心环节。

这些新能源车辆的优势在实际作业中尤为明显:相比传统燃油车,新能源洗扫车单公里能耗成本降低 60%,且实现零排放、低噪音,特别适合在居民区、学校周边等区域作业;小型电动收集车则凭借灵活的身形,轻松穿梭于背街小巷,解决了大型车辆 “进不去、扫不到” 的痛点。数据显示,自新能源装备投入使用以来,公司每月减少碳排放量约 2.5 吨,在塔指西路、百姓市场等作业区域,居民对 “作业扰民” 的投诉量下降了 80%。

二、智慧管理平台:环卫作业的 “数字大脑”

“点击屏幕就能看到每辆车的实时位置、作业轨迹和剩余电量,哪里需要补扫、哪辆车该充电,一目了然。” 在一三鸿达的调度中心,工作人员正通过智慧环卫管理平台监控作业情况。这个集 GPS 定位、数据统计、应急调度于一体的数字化系统,堪称企业的 “神经中枢”。

借助该平台,公司实现了作业全流程的精细化管控:在路线规划上,系统根据交通流量、垃圾产生量动态优化收运路线,避免重复作业,仅塔指西路片区每月就可节省作业时间 120 小时;在人员管理上,通过智能打卡、轨迹追踪等功能,确保保洁员在岗在位,作业质量可追溯;在应急响应上,一旦接到暴雨、沙尘等极端天气预警,系统能立即调度就近车辆和人员集结,比传统人工调度效率提升 3 倍以上。这种 “用数据说话、用智能决策” 的管理模式,让环卫服务从 “被动应对” 转向 “主动预判”。

三、技术革新:破解 “脏乱臭” 的民生痛点

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垃圾桶 “脏、乱、臭” 问题,一三鸿达借鉴先进地区经验,在负责的 3 个社区试点推行 “撤桶并点 + 智能分类” 新模式。公司将分散在街头的传统垃圾桶全部撤除,取而代之的是 6 组智能垃圾分类站,配备除臭装置、监控摄像头和语音提示功能,居民扫码即可投放垃圾,系统还会自动记录投放数据并给予积分奖励。

与此同时,10 台小型电动收集车实行 “定时定点” 上门收运,每天早晚两次穿行于小区楼栋之间,用小喇叭循环播放投放提醒,居民足不出户就能完成垃圾清运。“以前垃圾桶就在楼下,夏天臭气熏天,蚊蝇乱飞。现在撤了桶,小区干净多了,分类还有积分换日用品,大家都乐意配合。” 试点社区居民李女士的话,道出了新模式的民心所向。目前,该模式已在库尔勒 3 个社区推广,垃圾资源化回收率提升至 35%,远超传统模式的 15%。

从新能源装备的普及到智慧平台的搭建,从垃圾分类的创新到绿色理念的践行,一三鸿达用科技为环卫服务赋能,不仅提升了自身的核心竞争力,更以实际行动助力库尔勒巩固国家卫生城市成果。在这场环卫行业的 “智慧革命” 中,这家本土企业正以先行者的姿态,书写着属于库尔勒的绿色发展故事。

关于作者:

为您推荐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